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九游系统被冻结了怎么办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银行员工透露:去银行存钱有两陷阱需注意,不少人已上当

金钱这种东西,真的很讨人喜欢,也很害怕。喜欢的是,可以让你在人生中拥有各种各样的需要,就怕你一个不小心,弄丢了,你可能会血本无归。一提到储蓄,许多人都认为放在银行里最保险,其实真是如此么?有的人怀着激动的心情,拿着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积蓄去银行,准备存入储蓄账户,却发现这些资金都是用来投资的,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。更惨的是,一些人为了追求高回报,却落入了危险的圈套,最后输得连渣都不剩。

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。

这是怎么回事?

最近几年,商业银行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,从固定储蓄到高风险性的理财产品,令人目不暇接。不过,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产品,以及许多柜员的“热情推荐”,导致部分存款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。小刘(化名)就是这些受害人之一。到了2023年,他打算用家中20万的存款,把存款分成3年,为自己的子女准备一笔学费。最后,在那名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,他被请到了一间专门为他“量身定制”的“贵宾室”。

小刘一看,这待遇还挺好的,所以也没多想,直接签字。三年之后,当他再来取钱的时候,却发现那二十万根本就不是什么储蓄,只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,不但没有赚钱,反而还让自己的资产出现了严重的亏损。

这种情况屡见不鲜。部分银行职员利用顾客不懂理财的特点,将原来“单纯存款”的储蓄者转变为“投资者”。还有一些人,因贪图高额回报,盲目相信“稳赚不赔”的银行理财产品,最终落入资金损失的境地。这样的例子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,储蓄是一项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,其实背后有很多复杂的事情。

一、高额利润的引诱

许多人在储蓄的时候,最看重的就是“高收益”这个词。但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。到了2024年末,王大妈听到有一种“每年7%”的理财计划,很是动心。想到这可比活期存款的利率要高得多,她没有任何犹豫,就投入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三十万。

但在短短六个月内,理财计划的回报率就直线下降,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。王大妈慌了神,跑去找银行要个解释,结果人家告诉她,合同上明明写着“风险自负”这四个字。她这才发现,自己之前光顾着追求高额利润了,还真没有好好研究过那份合同的细节。

高回报的商品,其风险通常都是隐藏在暗处的。一般的存款人,很难理解理财产品的工作原理。由于“稳赚不赔”的广告,以及银行职员的推介,人们往往会认为此类商品不仅安全性高,而且利润丰厚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以及产品自身的复杂特性,高回报常常成为“诱饵”。

二、签名的缺陷

在高回报的引诱下,“签字陷阱”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。许多存款人在储蓄时,都会碰到店员热心地向他们推销各类理财产品。他们经常使用一些特殊的名词和繁琐的合约,弄得存款人一头雾水,却也不好意思开口询问。最后,这位存款者迷迷糊糊地在合同上签字,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
张叔叔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。到了2022年一月,他打算存入5年期的储蓄,结果发现有一家银行打出了5%的年利率,感觉非常不错。结果签字后,他才知道,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储蓄,竟然是一份分红保障。张叔叔找到了银行,对方却告诉他,这个理财有保障,还有奖金,可比储蓄好多了。但问题在于,张叔叔要的不是什么保险,而是储蓄。

这样的“被动签字”现象,实际上是由银行本身的营销机构所决定的。一些银行职员为达到自己的目标,有意混淆其本质,将高风险的金融资产包装成低风险的储蓄。存款人签署后,即表示同意该协议的全部条款,并免除了银行的责任。

三、困惑于“贵宾服务”

许多银行都有“贵宾服务”来招揽顾客,例如私人洽谈室,免费茶水,甚至赠送赠品等。不过,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业务,其实也是有一定风险的。当李小姐于2024年六月前往一家银行办事时,她便被工作人员带进了一间“贵宾室”。电话那头的人给他倒了一杯茶水,还向他推荐了一种“收益稳定”,专门为 VIP顾客设计的金融产品。李小姐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,于是她在合约上签字。

但在现实中,它的流通性并不好,而且必须要在五年内到期。而且,她也没想到,这个项目竟然没有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,说不定还会赔钱。李小姐原本打算在银行里留一大部分现金,但由于这项“贵宾服务”,导致她很久都不能使用这笔钱。

VIP房的后面,实际上是一种对工作人员推销方式的提升。他们通过创造“高端服务”的气氛来降低顾客的戒心,使顾客更愿意相信其介绍产品。在一般存款人看来,这项业务似乎很周到,但实际上却暗藏了很多未知的危险。

四、所谓的“高手推荐”,其实就是一个骗局。

除银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,还有来自外界的“高手建议”。早些年刘大爷就从隔壁的一个小区里听到一个“金融高手”向他介绍一个回报率很高的理财产品,号称一年能赚10个百分点。刘大爷抵挡不住这股冲动,将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投入到了这场赌博中。但没过两年,那家公司就倒闭了,连带着刘大爷自己也赔进去了。

这样的事情,这些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。有些所谓的“高手”,就是利用存款人缺乏理财常识,向他们兜售高风险、乃至违法的理财产品。相对于正规的银行贷款,这种“高手”介绍的理财方式,危险性要大得多,万一出了什么意外,存款人很可能赔不起钱。

结尾处

储蓄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容易。从高额利润的引诱,到签订合同的圈套,到以“贵宾服务”为幌子的“高手推荐”,这些都是有隐患的。有些人说,挣钱不易,要精打细算。要是一点防备都没有,就太浪费时间了。